「香港衆會」合緣賞堂(六)十三世紀 銅銀鎏金雙身金剛薩埵

「香港衆會」合緣賞堂(六)十三世紀 銅銀鎏金雙身金剛薩埵


合緣賞堂

香港衆會聯袂北京合緣共生文物有限公司將定期推出古代佛造像、玉器和瓷器等古董藝術精品鑑賞文章,願同廣大藏家與文物愛者共同探討和交流!


金剛持,梵語vajradhara傳統譯音伐折羅陀羅,藏語rdo-rje-vchang。藏傳佛教認為此像為釋迦牟尼演講密乘時呈現的身相,因而稱為秘密主,為本初佛之一。早期造像多見於寧瑪派,藏譯舊密有時將之等同於普賢,13世紀前後或被稱為金剛勇識(即金剛薩埵),如杭州飛來峰第55龕典型金剛持像即鐫刻“金剛勇識”榜題,在佛教藝術中,金剛薩埵多以單身坐像出現,故此雙身像題材罕見,非常難得。
十三世紀
銅銀鎏金雙身金剛薩埵
西藏
高15.4cm
文獻:《儷松居長物誌·自珍集》69頁
來源:
1950年王世襄購於北京崇文門外青山居
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
2008年北京瀚海拍賣
出版:《智慧無限I——合緣堂藏金銅佛像》,文物出版社
展覽:
1、保利藝術博物館
2、三亞市“皇家氣象——元明清宮廷珍寶展”
3、廣州從都國際論壇“中華文脈傳承展”
4、長沙博物館
5、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
巡展城市:北京、長沙、陽江、深圳、湛江、廣州、珠海、東莞、中山、增城、常州、成都、合肥市、重慶、南京、太原、洛陽、大連、蘭州、鄭州、牡丹江、張家口等
金剛持雙身像主尊高髮髻,可見清晰髻縷走勢,髮髻式樣與12世紀前後典型波羅樣式呈柱狀高髮髻略有不同,髻頂前傾;四葉冠,冠葉與前期相比略短小,呈橢圓狀而非菱形,上方有小孔,當為鑲嵌金或黃銅飾件脫落後所留,冠前飾骷髏。大耳璫,兩側耳璫中央孔洞為鑲嵌綠松石或珊瑚等嵌飾脫落所留。與這一時期二目金剛持像不同的是,此尊金剛持為三目,呈忿怒相,因而冠前飾有骷髏;形狀亦有所不同,沒有狹長上挑的眉眼,鼻子稍短。
十三世紀 銅銀鎏金雙身金剛薩埵(背面)

男尊雙手環抱明妃,與常見金剛持像區別的是,雙手沒有在明妃身後交叉,而是上下安置,右手托舉直立五杵金剛,左手回握金剛鈴,雙手合作金剛吽迦羅印,跏趺座。明妃五葉冠,右臂於男尊頸後,持金剛鉞刀;左臂靠在男尊右肩,托舉顱缽。雙足環扣男尊腰部。雙尊皆有項鍊、瓔珞、臂釧裝飾,但分鑄合成,男尊為銀質,明妃為紫銅,其中嵌於雙尊頭冠、臂釧、瓔珞、腳鐲中央凹槽內的黃色金屬聯珠圓潤清晰,非黃銅所能,或為嵌金。

十三世紀 銅銀鎏金雙身金剛薩埵(局部)

金剛杵底座較薄,有凹槽以增加強度,嵌在黃銅蓮座之上,蓮座邊緣上下皆無聯珠紋,與永宣時期相比,蓮瓣短而厚實,如同13世紀後期樣式。蓮瓣位於整個蓮座上2/3處,這種樣式蓮瓣早期流行於12世紀前後的東印度波羅樣式,至清乾隆時期更有大量仿製。底座較薄,似模壓而成,前面有四個帶孔的搭扣;後面則有兩個類似連接合頁的隼釘。考慮到作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十七尊之或金剛部院37尊阿閦佛前方本尊的金剛持佛,此像有可能固定在一個大的壇城之上。底座未見封底和剁口,以上裝置也可能是裝藏封底使用的。

蓮座下方以藏文正楷鐫刻藏文銘文一行,銘文字體娟秀,元音尾端書寫較長,而且在銘文中指明像的確切名稱,這在金銅佛銘文中是很特殊的一類。 “上師金剛持雙身像,卻吉旺秋(法自在)所傳甚深伏藏法門。”

十三世紀 銅銀鎏金雙身金剛薩埵(銘文)

此處以藏文bla-ma稱呼金剛持,其中談到“甚深伏藏”,可見此像很可能是寧瑪派修習儀規尊奉的上師金剛持。東噶仁波且解釋zab-gter一詞時說:“藏地舊密續可分為三,遠傳經典、近傳伏藏及甚深凈相。其中近傳伏藏上部大掘藏師為娘·尼瑪維色,下部就是古如·卻吉旺秋。”土觀·洛桑卻吉尼瑪解釋第三種“甚深凈相傳承”說:“獲得成就者的大師在禪定中親自面見本尊,由本尊親口講授的教法。”此處的卻吉旺秋,或許就是這位寧瑪派下部伏藏大掘藏師古如·卻吉旺秋。金剛持在寧瑪派被稱為大日如來之後的元始怙主,本初佛,“生身普賢如來”,應當是甚深凈相傳承系統修習的本尊上師,故銘文稱呼此尊金剛持像為bla-ma(“上師”)。銘文出現的的“卻吉旺秋”應當指的就是下部伏藏大師,與本像金剛持佛相吻合。造像當是大師圓寂之後的一段時間,年代或在13世紀末。

金銅鑲嵌工藝最初來自於克什米爾斯瓦特谷地,但銀和銅結合為像與像座的做法,初期見於尼泊爾谷地迦舍米羅王朝時期(1200-1768)13至14世紀的金銅佛,其特點是主像以銀鑄造,無鑲嵌;蓮花底座則以紅、黃銅製成,蓮座上沿有聯珠紋,下方則無,後面留孔安置背光,座前有陰刻銘文,稍後則有嵌銅。現今所見的此類銀像,多見於上師像,例如海外私人收藏的米拉熱巴銀像,米拉主像為銀像,底座黃銅,尚有銘文,其字體與書寫方式與金剛持像非常相似。

參閱:
1、東噶仁波且《東噶大辭典》(藏文版)第1805-1806頁,北京: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。
2、土觀·卻吉尼瑪《土觀宗教源流》(劉立千漢譯本第35頁,北京:民政出版社2002)藏文版第69頁,蘭州:甘肅民族出版社1984。
3、土觀卻吉尼瑪著、劉立千譯《土觀宗派源流》第34-35頁,北京:民族出版社,2002。
4、艾米·海勒著 趙能、廖陽譯《西藏佛教藝術》第120-121頁,圖版2-52,北京:文化藝術出版社,2007。

– End –